虞城爱心妈妈捐髓救助远方患儿
2012年08月23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8月22日上午,为救助一名远在北京身患重型血液疾病的5岁小女孩,常熟市大义卫生院医务人员、流水义工团义工潘志芳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本市第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3小时采集135毫升造血干细胞
上午8时半,潘志芳躺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采血室里。血液从她的右手抽出,通过采血管导入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机高速转动产生离心力,将血液中的成分按密度分层,抽取造血干细胞这层后,再将血液通过左手输回体内。为保证采集顺利,潘志芳有节奏地握放着自己的拳头,儿子顾至昂在旁轻揉着她的手臂。
潘志芳今年34岁,是常熟市大义卫生院办公室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她至今无偿献血十余次,共计献血2000多毫升。今年5月24日,潘志芳接到通知,她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低分辨相合。而潘志芳在体检尿液个别指标轻微异常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她说,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她知道对患者来说,早一天移植,生命的希望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40多天的努力,她的指标达到了捐献标准。8月17日,潘志芳带着亲人、朋友、同事的祝福,在母亲和儿子的陪同下,入住苏州大学附一院娄葑分院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团市委、市妇联领导等社会各界代表到医院看望、慰问。
由于采集过程会使钙质流失,潘志芳出现了一些手脚发麻的症状,而由于身上有多处针头,潘志芳就这样坚持躺着整整三个半小时,完成了135毫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在她的采集过程中,苏州市红十字会、常熟市红十字会、大义卫生院、流水琴川义工团等都派员前来看望,本市领导也纷纷致电表示慰问。
![]() |
世界上某个地方住着另一个“妈妈”
等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姓罗,今年5岁,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祖籍重庆,随父母在内蒙古生活,目前在北京市道培医院接受治疗。潘志芳捐献的这天,北京市道培医院儿童血液科医生朱会丽赶来苏州,静静地在旁等候,并带来了患者家属对潘志芳的感恩之情。
患者家属写给潘志芳的一封感谢信被潘志芳的儿子顾至昂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了口袋里。信中这样写道:“经过漫长的找寻和等待,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能在这么大的中国找到与孩子匹配的血源并且对方愿意无偿捐献,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希望,这份希望会带给孩子属于她的灿烂阳光。这几个月下来,您受了很多的罪,吃了很多苦,经过那么多次的检查、复查,最终合格,您真的辛苦了。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第二次生命是您给她的,她以后长大肯定也会记得这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住着她的另一个‘妈妈’。短短的文字无法表达我们心中对您的感谢和感恩,只有希望孩子早日好起来,才不会辜负您的救命之恩,也能真正报答您。”
这封信写于患儿进入净化舱等待移植的第二天。患儿家长说,孩子很懂事,她非得让我们把笔给她写字,她说要亲自对潘志芳说:“妈妈,我在仓(舱)里等着你来救我,我会很乖,很乖。”
希望有机会看到孩子健康的样子
潘志芳的儿子顾至昂是本市报慈小学的学生,马上升五年级。潘志芳说,她也是一位母亲,当得知患儿才5岁时,她特别能体会对方家长的心情。“孩子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不幸患上重病,既然我的血样能与她配对成功,我会尽一切努力去帮助她,希望我的捐献能够让她恢复健康,也希望将来有机会看到孩子健康的样子。”
据朱会丽医生介绍,患儿所患的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等,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有通过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才能得到根治,根据分析,此次的移植成功率较高。目前,孩子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在净化舱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
当晚,朱会丽医生已经带着潘志芳的血样赶回北京,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患儿的移植将在当晚进行,之后孩子还将留在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 |